法治日报记者 张雪泓诚信-优配
王女士以3000万元价格购买了陈女士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一处别墅,却遭中途变卦——别墅不卖了。已卖掉自己的房子凑房款的王女士诉至法院,要求对方继续履行购房合同,并赔偿自己100余万元的租金损失。此案经法院四轮调解结案,双方同意继续履行合同。法院随即向双方发送了自动履行告知书,告知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失信惩戒措施及后果。目前,案件已顺利履行完毕。
一次性解决纠纷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需求和期待。近日,《法治日报》记者从昌平区人民法院了解到,2022年以来,该院探索推行诉前纠纷预防化解、衍生案件系统规制、审执工作精细管理的“全院一件案”机制,让每个法官都树立“纠纷到我为止”的理念,让立案考虑审判、审判考虑执行,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截至目前,这种全流程一体化纠纷化解大格局初见成效,今年1月至5月,昌平法院新收案件增幅低于全市增幅。
一堂清定分止争
“谢谢法官为我们考虑,都不用来回折腾,在家就把矛盾解决了。”说这话的是刚做完脊柱手术的蒋家老大。去年7月,在昌平区兴寿镇某村,70多岁的蒋家兄弟在家中握手言和,对法院的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蒋家兄弟的父母去世以后,遗留了一套房产,由兄弟俩继承。二人共同出资翻建房屋,房屋由原来的5间变成了现在的12间。对于房屋如何分割,二人发生争议。
得知兄弟俩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一人刚刚做完脊柱手术,另一人伴有中风症状,行动极为不便,承办法官慕寿成便来到了村里,对这起分家析产纠纷案件进行现场勘验。
现场勘验后诚信-优配,慕寿成就地开展了巡回审判。“日后还要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不要因为一间房的归属伤了兄弟感情。”因双方可分得的房屋间数相差不大,慕寿成从争议点和亲情关系切入进行释法说理。最终,兄弟俩很快就调解协议达成一致意见,以东西中线为界,每人分得6间。
“勘验完即刻开庭,‘一堂清’的定分止争模式不仅提升了矛盾化解的效率,也拉近了我们与当事人的距离。”看到兄弟俩化干戈为玉帛,慕寿成说。
昌平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主任潘俊美告诉记者,“全院一件案”机制积极推行“当地审、当场调、当庭结、当时执”的“一堂清”定分止争模式,促成纠纷实质化解,对于涉及现场勘验的案件,承办法官可就地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实现案件当庭结案、当庭履行。此外,对于诉讼请求中涉及财产给付的民事案件,法院还建立了自动履行督促机制,坚持“谁承办谁发还案款”,推动纠纷执行前化解。
全流程协同发力
杨先生从事字画收藏和拍卖工作,其妻子魏女士负责居家照顾子女,二人经济收入较为可观,名下拥有多套房产、汽车和名人字画。因感情破裂,魏女士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她还申请了财产保全,要求查封杨先生经营的店铺和字画。
考虑到涉案名人字画多、双方对部分财产分割争议较大等情况,杨先生不愿配合,负责离婚纠纷的承办法官与负责财产保全的执行法官决定共同前往现场,在保全案件执行过程中,对魏女士要求分割的由杨先生占有、保管的名人字画进行现场勘验。
勘验过程中,两位法官敏锐察觉到双方曾多次协商离婚事宜,存在调解基础,决定开展“背对背”沟通。执行法官向杨先生阐明利害关系,告知其不配合法院工作的法律后果和后续强制执行的风险。审判法官则向魏女士说明字画难变现的现实情形。两位法官还从婚姻家庭、子女利益角度出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理性沟通。最终,双方当场达成和解。
记者了解到,立审执联动是昌平法院规制衍生案件的一大举措。具体来说,针对执行难度较大的排除妨碍、恢复原状和探望等具有人身属性的行为类案件,法院建立了审执法官联合调解机制,审判法官可结合案件情况邀请执行法官参与,释明执行风险,引导当事人调整诉讼预期,推动双方和解。
随着立审执全流程协同发力,昌平法院案件自动履行率不断提升,2024年执行收案数同比下降12.3%。
升级解纷朋友圈
昌平法院副院长张宝武介绍说,近年来,该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多元解纷为抓手,加强矛盾纠纷前端预防、关口把控,不断扩容升级解纷“朋友圈”。法院与辖区13个镇街建立“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与区总工会、银保监会等多家单位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吸纳了20余家特邀调解组织、470余名特邀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
针对物业服务、信用卡欠款等类型化纠纷,昌平法院积极引入社会化调解服务机构,构建起以调解为支撑、以法治为保障、以社会为依托的纠纷解决一体化格局。
良好的制度关键在于执行,“全院一件案”机制有效运转的背后离不开科学精细的审判管理。据介绍,昌平法院用“数据”把脉,以“管理”开方,制定“全院一件案”机制专项实施意见及其配套工作指引,引进智能化类案检索系统和文书质检系统,建立含1.35亿篇案例的专项案例库,从重点案件、审判流程、审判质效“点、线、面”等多方面,做好“案件画像”“法官画像”和“质效画像”。
张宝武说,今后,昌平法院将进一步完善“全院一件案”机制,全链条开展服判息诉工作,切实做足庭前调解、审中释法、判后答疑、文书说理和案后回访诚信-优配,在暖民心、顺民意中解法结、化心结,持续提升矛盾纠纷实质化解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更有温度的新时代司法。
京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